按:上周末给《金融时报》(FT中文网)写了一篇约稿,经编辑修改后在7月15日发表。编辑告知文章在FT中文网取得了当天排名第二的点击率(Page View)。
我写的原文比较长,编辑作了非常有效的删改。简洁的文章请参见: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id=001020570&pos=RIGHT_HLB&pa1=0&pa2=1&loc=SECTION
现在这儿贴出我的原文,也算是我前期对微软收购雅虎案的关心作一个了结罢。
雅虎的教训
微软收购雅虎这件事,像极了一个在你我身边发生的不成功的恋爱故事。本应该是一个欢欢喜喜的结局,但现在不仅闹得不欢而散,还各自心生怨恨,更有第三者横生枝节。所有的人都很受伤,高兴的怕是只有Google一家。
根据7月初激进投资者卡尔·埃康(Carl Icahn,也译作以坎)和微软分头发布的通告,埃康前不久和微软的CEO鲍尔默进行了几次会谈。会谈中,微软向埃康说明,微软之所以抽身而退,是因为收购雅虎这项高达近500亿美元的交易可能需要等待美国政府和欧盟最长可达一年以上的审查期,在审查期间微软需要押上一笔巨款不能动用;而根据鲍尔默与雅虎CEO杨致远及雅虎董事会打交道的经验,鲍尔默极不放心在等待审查的过程中雅虎还继续由杨致远和现任的雅虎董事会掌舵,如果在这期间雅虎管理不善,就意味着对微软造成巨大损失。
由此可见,造成微软和雅虎最终愤愤然分手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大巨头间缺乏最基础的互相信任。位于华盛顿州西雅图的软件业霸主微软,被雅虎和Google以及其他在美国加州硅谷兴起的新技术公司称作“邪恶帝国”,微软向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几乎等同于异族入侵,双方各自持有的文化优越感就是建立互信的最大障碍。何况微软的收购方案中,虽然保留雅虎的硅谷总部,但主要的人事安排大多将来自当前比雅虎要弱小得多的微软互联网事业部,雅虎在日常运作中都将听命于西雅图。
我们能够理解,要让雅虎这个曾经是互联网的代名词、一个把美国和全球的互联网热搅得火热的先锋,承认自己失败并不再具备独立发展可能性这个事实,确实有点难。但问题是这个事实已经存在两三年了,雅虎竟然浑而不觉,尤其是杨致远与雅虎董事会似乎完全没有能够体会到雅虎股东们的情绪和心境,依然怀着唐吉珂德战风车一样的勇气和信念,这就不是一件可嘉的事情了。毕竟,在美国的企业制度下,杨致远作为雅虎董事、尤其是07年当了雅虎CEO之后,其雅虎创始人的身份,就必须被雅虎股东的信托责任人身份代替。在股东信托责任中,不允许掺入创业者情结之类的情绪左右或影响其商业判断。
不幸的是,虽然杨致远一直坚持认为他和雅虎董事会的所作所为,都是从雅虎股东的最大利益出发的,但他犯下的一系列错误让他在媒体、雅虎股东和埃康的口诛笔伐下百口莫辩。最让媒体诟病的是5月初那次未能在价格上达成一致意见而导致微软抽身而退的西雅图会谈,尽管雅虎的几个大股东已经向雅虎董事会表达了愿意以每股33~34美元出手的意见,但参会的杨致远和其联合创始人大卫·费罗却仍然向微软报出了37美元的要价。更要命的是,费罗并不是雅虎董事会成员,与微软的谈判却仅有雅虎的这两个联合创始人参加,这给外界和微软一个毋庸置疑的口实:雅虎在与微软的谈判中还仍然是其创始人说了算。杨致远可能心里想的是为雅虎股东争取到最大利益,不料自己却因此而担负起了违反股东信托责任这样的法律责任。
微软收购雅虎的第一阶段是微软上门求婚,杨致远和雅虎董事会放不下自己的身段,对微软的态度是冷淡、敷衍,导致微软横下一心逼婚。在逼婚阶段,雅虎放不下的是自己的身价。诚然,一家公司的身价常被当前的股市市值高估或低估,尤其是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未来的战略发展思路和执行力,常常不能被当前的市场充分认识。但雅虎过分醉心于它自己的宏伟蓝图将为雅虎股票带来的升值潜力,而在与微软的谈判中忽视或轻视了这几个重要因素:
一是微软31美元的出价,与微软提出收购报价前的雅虎股价相比,已经有60%以上的溢价,这个溢价已经能够让大部分雅虎的股东喜形于色地接受;这些持股已久的雅虎股东,由于雅虎业绩连续两年以上的疲软而对雅虎的竞争力失去了信心,因此他们大多数都对微软收购雅虎持赞成的态度。所以负有信托责任的雅虎董事会怎么能对这一交易如此冷漠和敷衍呢?
二是美国和全球经济正在走向疲软和衰退,以(品牌)显示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雅虎,未来业绩不可避免将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即使雅虎未来业绩不受影响,但股市大势对雅虎股价的影响仍不可避免。这也促使雅虎股东支持微软收购雅虎这个交易尽早达成、从而收回股市投资并落袋为安。因此,雅虎董事会按理应当和微软一样性急一点才对。判断经济走势及经济走势对互联网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杨致远似乎远没有马云敏锐。马云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对08年的经济形势表达了其不乐观的看法,这也是阿里巴巴突然决定赶在经济热潮的尾声上市的原因。
三是只有微软才具备收购雅虎经济合理性和能力。不管雅虎当初为了抵御微软,是否与时代华纳旗下有点过气的AOL(美国在线)、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旗下始终还找不到盈利模式的MySpace有过实际接触,但最后的事实是,除了微软谁也提不出一个有竞争力的报价。因此微软不可能自己与自己竞价,即使提价也是为了尽快达成协议的目的。杨致远和费罗,在微软最后通牒已过的时候,还在漫天要价,并指望着微软至少还会再作一次让步,结果是,他俩从西雅图机场回到其在硅谷的办公室刚坐定没多久,就接到了鲍尔默撤销交易的电话通知。
四是微软收购雅虎这一事件已经把雅虎的股价推高了50%,如果这一事件最终以微软中途撤退收场,雅虎还有什么招术让自己的股价不至于跳水而引发雅虎股东的抱怨并提起法律诉讼?这种后果事先都被不少人提出和警告过,但杨致远和雅虎董事会可能仍然过分祈求获得雅虎独立发展的侥幸机会,微软如果主动撤退,不是正合其心吗?
对股价大跌和股东民心背离之类危局的认识与把握,雅虎董事会虽有所认识,并做好了立即与Google合作、以期与Google合作的预期收益来抵消股价下滑的幅度。这确实起了一定的收效,但是把搜索引擎广告这个最代表核心竞争力的网络广告业务环节外包给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对雅虎的工程师、销售人员、管理层和普通员工的自尊、士气与创新精神都将是极大的打击。将自己出售给微软是承认自己失败、与Google在搜索引擎广告投放上合作,也一样是承认失败。
总之,杨致远和雅虎董事会在与微软的收购谈判中的表现,首先是没有意识到自己与股东的关系是“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道理,尤其是对雅虎股东的诉求把握不准,导致在谈判中严重失策,让股东利益严重受损。其次是操控能力不强,应变能力不足,应变时机选择有误,导致微软误读并最终抽身而退。
在谈判时停时续的5个多月中,每一个阶段结束后,雅虎都轻易地认为微软或埃康的威胁已经远去,但变局却是一个接着一个,雅虎都是疲于应付。事实上任何一个阶段的结尾处都提示着这不是句号,而会有新的变局发生。
譬如,微软在5月初与雅虎断然终止谈判后两周,又与雅虎续开了我们现在可以称之为最后阶段的谈判。这次谈判应该是雅虎董事会顶不住来自股东的压力而主动向微软示意下促成的,但让没想到的是微软来了一个接近90度的大转弯,尽管雅虎一再表示愿意接受微软上一阶段提出的33美元的最终报价,但微软非常坚定地表示,已经无意就整体收购雅虎进行谈判,而只对雅虎的搜索感兴趣。于是这回是雅虎率先抽身而退,回头立即与Google签立了搜索引擎广告外包协议。
雅虎拒绝微软只收购搜索业务的交易可能没错,但应当事先或事后很快考虑到埃康这个因素。埃康要在8月1日雅虎股东大会上以他提名的董事会名单去代替雅虎整个董事会,这有一个大前提,即微软仍然愿意整体收购雅虎、并且他埃康进入雅虎董事会后能够在股东满意的价位上成功地促成这项交易。但微软不仅向雅虎董事会而且还向多个媒体表示,微软已不再考虑对雅虎实行整体收购。既然微软表态不再愿意整体收购雅虎,埃康这把悬在雅虎董事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本就自动消除了。
问题是埃康,一个已有十数次成功经验的企业狩猎者(Corporate Raider),在微软收购雅虎这件事上已经押了至少1.2亿美元的赌注,会甘心就此认输吗?只要仔细想想就可发现,只要埃康不甘认输,他唯一的却并不是很难实现的办法就是把远去的微软重新拉回来,向雅虎的股东们表个态。埃康的能量是不能小觑的,即使是以前在其他收购事件上不愿意配合埃康行动的大牌机构投资者如雅虎的第一大股东Capital Research,由于已经对雅虎在微软收购谈判中举措失当而极度失望,而极有可能被埃康拉进他的统一战线中。
在这儿埃康争取微软的动机是昭然若揭的,关键的一步是微软是否愿意表这个态。微软在这个谈判过程中的善变与心口不一其实都有迹可寻,譬如鲍尔默的每一封致雅虎董事会的公开信,都在根据雅虎股东的情绪反应而选择各种指责雅虎董事会的理由。在把握雅虎股东情绪方面,微软确实比雅虎做得好多了。问题是,雅虎与微软已经接触了5个来月,应该从微软的斑斑“劣迹”判断出它会最终撕破脸皮的可能性。但遗憾的是,杨致远每一次给他的员工写信,都声称微软给雅虎带来的动荡或干扰已经远去。给员工这么说说可以,但自己心里要真是这样想的就错了。不幸的是,从杨致远和雅虎董事会的表现来看,他们和鸦片战争时道光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对战事的判断几乎一样,总觉得英军打过这一仗总该完了吧,但战事却没完没了,战火一直烧到南京,等到签了《南京条约》才算完。
微软什么时候才算完?杨致远和雅虎董事会得先弄明白微软挑起这场战争所要获得的利益底线。对微软来说,雅虎如果不能被自己纳入麾下,或者不能交上雅虎这个朋友,那雅虎就是自己的敌人。让敌人受难就是自己得益。这是微软的底线,尽管不是那么地道。最怕微软是这么一个思路,因为把雅虎当敌人时,微软用不着爱惜雅虎,包括雅虎的人才。
当然,雅虎的搜索仍然是微软最想要的,因此到目前为止它还仍然盯着雅虎的搜索不放。其实雅虎的内容与(品牌)显示广告至少也同样对微软大有裨益,但不知道是鲍尔默小气还是像默多克批评的那样,在收购上明显地不够老练。也可能是由于早已退居二线的盖茨不支持收购雅虎的原因,导致巴尔默对整体收购雅虎的信念和价值观发生了动摇。
离8月1日的雅虎董事会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微软通过埃康向雅虎股东作出的不确定承诺将对雅虎股东们产生多大的归附作用,现在还很难下判断,因为这涉及到雅虎董事会、埃康、雅虎大股东及埃康四大股势力的角力较量。但雅虎自从微软首次提出收购建议以来,雅虎除用过拖延术和自残术(与Google结盟)之外,并没有多少可以动用的其他手段和力量。杨致远挺身出来骂骂微软和鲍尔默、再苦口婆心劝说雅虎股东们不要轻信埃康和微软,都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倒是埃康和微软,在煽动起股东情绪后还有一些踏踏实实的事情可做。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我们曾经那么喜欢过的雅虎,为全球互联网的发展作出过卓越贡献的雅虎,现在正在遭难。微软现在的做法尽管不地道甚至残忍,但雅虎的独立发展即使躲过了微软这一劫,也会被微软折磨得伤筋动骨、死去活来般地难受。
中国互联网的创业者们,需要记住雅虎的教训。首要的一条当然是,保持创新的活力,别让Google这样的后起之秀把你逼到雅虎现在这个地步。